GB 1886.257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:食品添加剂溶菌酶检测全解析

第三方科研检测机构

综合性检验测试研究所

去咨询

GB 1886.257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:食品添加剂溶菌酶检测全解析

概括

溶菌酶(Lysozyme)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的天然抗菌物质,常用作食品添加剂以延长保质期、防止微生物污染。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1886.257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溶菌酶》规定,对溶菌酶的使用、安全性及检测都有明确的要求。该标准涵盖了溶菌酶的分类、质量控制要求及相关的检测方法,确保其在食品中的使用符合安全标准,保护消费者的健康。

检测样品

溶菌酶通常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各类加工食品中,常见的检测样品包括但不限于:奶制品、蛋制品、果蔬制品、即食食品以及饮料等。检测时,样品需为经过合理保存、未受污染的最终产品。由于溶菌酶的添加量在不同食品中的变化较大,因此对不同种类食品的检测要求也有所不同。

检测项目

在GB 1886.257-2016标准中,主要检测项目包括:

  • 溶菌酶的含量:评估食品中溶菌酶的浓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。
  • 溶菌酶的纯度:检测溶菌酶的纯度及其可能的杂质,确保其不含有有害物质。
  • 重金属含量:由于溶菌酶生产过程中可能受污染,重金属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项目。
  • 微生物污染检测:溶菌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,但仍需检测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污染。

检测仪器

溶菌酶的检测需要使用多种精密仪器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常用的检测仪器包括:

  • 高效液相色谱仪(HPLC):用于分析溶菌酶的含量与纯度,能够高效分离样品中的各种成分。
  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(UV-VIS):通过光谱吸收特性,帮助定量测定溶菌酶的浓度。
  • 原子吸收光谱仪(AAS):用于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,确保溶菌酶没有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。
  • 微生物培养基及培养箱:用于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,确保产品不被病原微生物污染。

检测方法

溶菌酶的检测方法多样,依据不同项目选用不同的技术手段。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:

  • 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:常用于定量分析溶菌酶的含量,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。
  • 液相色谱法(HPLC):通过对溶菌酶的分离与定量,能够准确测定其含量和纯度。
  • 分光光度法:通过测定溶菌酶的紫外吸收峰,间接测定其浓度。
  • 重金属分析法:利用原子吸收光谱(AAS)检测样品中的铅、镉、汞等重金属含量,确保溶菌酶不含有害物质。
  • 微生物检测法:通过培养法检测溶菌酶样品中的微生物,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健康风险。

检测标准(部分)

《 GB 1886.257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溶菌酶 》标准简介

  • 标准名称: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溶菌酶
  • 标准号:GB 1886.257-2016
    中国标准分类号:X40
  • 发布日期:2016-08-31
    国际标准分类号:67.220.20
  • 实施日期:2017-01-01
    技术归口:
  • 代替标准:
    主管部门: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
  • 标准分类:食品技术
  • 内容简介:

    本标准适用于以鸡蛋清为原料,经提取、精制等工艺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溶菌酶。

暂无更多检测标准,请联系在线工程师。

结语

GB 1886.257-2016标准对食品添加剂溶菌酶的检测提供了严格的指导,确保了食品中的溶菌酶不仅符合安全要求,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抗菌作用。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,溶菌酶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,科学准确的检测方法将不断推动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。通过标准化的检测流程,确保每一批次的食品都能让消费者放心享用。

结语

以上是关于GB 1886.257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:食品添加剂溶菌酶检测全解析的介绍,如有其它问题请 联系在线工程师

 
咨询工程师